香港,2025年9月4日 - (亚太商讯) - 2025 年以来,港股机器人概念持续升温,板块整体估值与交投活跃度显著提升。资本市场的热情背后,是行业商业化加速落地的共识。作为港股收入最高的机器人企业,极智嘉(2590.HK)中期业绩不负众望 —— 营收、毛利及订单均高速增长,经调整 EBITDA 首次转正,迈入价值兑现新阶段。
中期报告发布后,市场反应热烈,极智嘉股价单日涨幅超 8%,创上市新高。招银国际与德意志银行重申 "买入" 评级,大摩上调目标价至 28.3 元。德意志银行指出公司上半年业绩表现稳健,考虑到下半年季节性销售额较高,且历来下半年盈利能力优于上半年,预测2025 年调整后净利润为 2.03 亿元。招银国际认为,具身智能新业务将成为推动公司盈利与估值提升的重要驱动力,2025 年至 2027 年的收入复合年增长率约为 34.7%。
作为全球仓储履约机器人解决方案的领军者,极智嘉正凭借持续兑现的业绩、清晰的商业化模型,为机器人板块注入更多确定性,成为港股 To B 机器人领域最具投资价值的标杆企业之一。
营收利润双升,进入可持续的盈利周期
从中期业绩来看,极智嘉正实现从规模扩张向价值兑现的关键跨越。2025 年上半年,极智嘉实现营收 10.25 亿元,同比增长 31.0%;毛利 3.60 亿元,同比增长 43.1%。盈利能力进一步改善,整体毛利率达到 35.1%,同比提升了 3 个百分点。
最受资本市场关注的是,公司经调整 EBITDA 首次转正,达到 1162.1 万元,意味着其不仅依靠订单增长驱动规模提升,还开始进入可持续的盈利周期。
对比仍处于亏损阶段的同行,极智嘉率先跑通盈利模型,稀缺性与投资价值凸显。随着规模效应的进一步释放,公司未来在利润端有望释放更强的弹性。
稳居全球龙头,订单与客户持续突破
在新签订单方面,极智嘉再创佳绩,新签订单17.60 亿元,同比增长 30.1%。其中,在杂货零售、食品饮料行业取得重大进展,最大单笔订单金额超亿元。极智嘉还与全球制造业龙头西门子、美国3PL巨头 Ship8、欧洲供应链领军企业日邮物流、南非电商巨头 Takealot 以及亚太知名电商平台 YesAsia 等合作,在世界各地打造了多个创新性标杆项目,推动全球智慧物流进程。
极智嘉已连续 6 年稳居全球仓储履约机器人解决方案市场第一,业务已覆盖全球 40 多个国家和地区,服务超过 850 家企业客户,并在欧美等高端市场稳居领导地位。2025 年上半年,极智嘉海外市场 AMR 收入占比进一步提升,达到 79.5%。
业务拓展方面,极智嘉上半年新增超过 60 家终端客户,新增 40 余家渠道伙伴,包括神州数码等龙头企业,进一步强化了其在全球市场的覆盖力渗透力。通过持续深化与大客户的合作及方案认可,极智嘉客户复购率超过 80%,展现出强劲的商业化能力和持续成长的市场韧性。
极智嘉携手上海西门子开关:超百台、六种机器人协同作业,首次实现全流程机器人作业闭环
AI + 机器人深度融合,具身智能开启新增长期曲线
技术创新是极智嘉保持领先的核心密码。公司已构建 "AI 算法 + 机器人技术" 的全栈 AI 技术架构,打造了包括 Hyper + 核心算法平台和 Robot Matrix 通用技术平台在内的技术矩阵,能支持超过 5000 台机器人的集群调度,为其商业化闭环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
基于长期技术积累,极智嘉于近期正式推出通用机械臂操作技术方案以及全球首个仓储场景专用具身智能基座模型 Geek+ Brain。其中,Geek+ Brain 为极智嘉通用仓储机器人提供 "超级大脑";而通用机械臂操作技术方案则在业内首次实现了全品类、全场景的高适应性自动拣货,有效破解仓储超大规模商品拣选难题,为仓储智能化带来革命性突破。

凭借从移动机器人到机械臂应用的延伸,极智嘉将技术版图拓展至具身智能领域。随着其技术方案从单点突破到场景通用,再到生态共建的推进,极智嘉有望成为全球仓储具身智能生态的主导者,为业绩增长开启全新引擎。
从业绩层面的营收增长与盈利拐点,到全球化布局的不断突破,再到技术驱动下具身智能的落地,极智嘉正构建起 "商业化 + 全球化 + 技术壁垒" 的立体增长模式,资本市场认可度不断提升。自上市以来,中信证券、招银国际、国信证券、光大银行、大摩、德银、兴业证券等多家机构发布研报,看好极智嘉未来发展前景。随着其 AI 与具身智能的落地应用逐步拓宽,极智嘉有望开启新一轮成长周期,成为港股市场最具长期投资价值的科技企业之一。
话题 Press release summary
部门 电子产品, 通用汽车, Artificial Intel [AI], Manufacturing
http://www.acnnewswire.com
From the Asia Corporate News Network
Copyright © 2025 ACN Newswire. All rights reserved. A division of Asia Corporate News Network
|